平井孝志是日本筑波大学研究生院的经营学教授,他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商学院。他曾在贝恩、罗兰贝格等知名咨询公司工作。在过往的工作经历中,平井孝志经常看到有些人面对一些问题,冥思苦想也得不出条理清晰的答案。在他看来,这些人头脑聪明,却被自己的思维定式束缚住了,没法进行深度思考,事业上也受到很大影响。
于是,平井孝志根据自己长年的观察,总结了人们常会陷入的9种思维定式,发表在他的新书里。这本书的名字叫《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:从模型及动力机制来思考现象》
在书中,平井孝志把9种思维定式分成了三类。我们一起来看看,他是怎么描述的。
第一类里都是初级的思维定式,包括因果倒置和“满足于普通解”。因果倒置是最常见的思维定式,它指的是,人们不理会现象背后的本质,反而把现象作为原因去回答。比如,当你感到疲惫时,首先会想到休息一下。累了当然需要休息,但这可能只是治标不治本。疲惫的原因,有可能是你失去了对未来的目标,也可能是你生病了。这时,你需要的是重新规划目标和治疗身体,而不是单纯地休息。
“满足于普通解”说的是,当你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时,只停留在原来普通的解决方式上。比如,在分析为什么减肥总是失败时,人们得出的普通答案,往往是管住嘴、迈开腿。这种解决方式看起来对谁都适用,但减肥的人却只有三分钟热度,不能长久坚持。平井孝志说,如果减肥失败的真相是刻意忽略了肥胖的事实,那么你每天称体重、让体重变得可视化,就比减少食量多做运动要更有效。
这是第一类思维定势。
第二类里的思维定式,可能会让人陷入“两难窘境”。也就是说,在这些思维定式下,你越想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,就越有可能变得肤浅。 这里面包括以下4个思维定式:依赖框架、范围适应、思考止于关键词,以及执着于初步假设。
我们一个一个来看下。
依赖框架就是说,当我们学习到一些框架或模型后,会用来整理信息,通过整理信息本身所获得的成就感,会让人觉得自己思考了,也理解了。于是,就会停止进一步思考。平井孝志说,框架只是辅助思考的工具,而不是可以导出答案的机器。
范围适应,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,说的是从事物所属的范围中寻找原因。比如,我们说一个人太爱较真了,就会认为他可能是理科生。当一个小公司总招不到优秀员工时,我们就会认为是因为公司不够大。
同样,一味追逐流行的关键词,容易让自己产生错觉,认为自己已经明白,也会停止思考。平井孝志认为,比起关键词本身,更有意义的是,为找到关键词而进行探索的时间、付出的努力和思考的过程。
那些执着于初步假设的人,容易局限在自己最早提出的一些假设中。平井孝志认为,人们做出的假设,也需要随着新的信息和发现来不断进化。如果你执着于最初假设,也就陷入了思维定式,会赌上进化的道路,摆脱不了那些最初的想法。这样造成的结果可能是,会让思考停留在刚刚发现的“冰山一角”,而忽略了全貌。
第三类里的思维定式,用平井孝志的话说,都是在思考的入口处原地踏步。陷入这种思维定式的人,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其实并没有真的在思考”。
在这一类里包括下面3个思维定式:忘记了思考初衷、偏重过程、失去独立思维。
什么叫忘记思考初衷?平井孝志介绍,咨询公司里的新人,很容易陷入为分析而分析的误区,忘记了自己的分析到底是为了支持哪种论点才进行的,所以会得出大量前后矛盾的资料。
偏重过程,说的是,人们会误把“执行程序”当作自己的思考。 结果是,“回答内容空洞、只把脑子用在执行过程中,并没有真正的思考”。比如,当上司问你“顾客真正的需求是什么”时,你也许回答,“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顾客需求,我会做些准备下次开会说”。这样的回答就是偏重过程。 上司希望得到的回复,类似于:“顾客真正需要的是应对速度而不是应对方式,这应该能在顾客调查问卷中有所显示。”
再来看失去独立思维,它指的是在不知不觉中,依赖他人的想法,而懒得自己思考。要知道,没有深入思考,就会对自己的想法没有自信,全盘接受对方的观点。
通过对这三类9个思维定势的分析,平井孝志发现,大部分人都有3到4个思维定势。
他建议,如果你感觉自己正在思考的事情“因果倒置”了,就要试着努力寻找其他答案;如果意识到自己沉溺于关键词了,就试试不用关键词去说明问题;当你察觉到自己满足于用框架整理问题,那就放弃框架从其他角度切入,甚至你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新框架;如果你提出的初步假设,不能带来进一步的思考,那就想想反例,试着去否定自己的初步假设。
平井孝志总结说:“从行动上具体改变自己,是克服思维定式的有效手段。人类其实是意志很薄弱的动物,所以,比起通过改变意志去改变行动,先改变行动,更容易改变你的意志。”
以上,就是经营学教授平井孝志总结出来的,阻碍我们深度思考的9种思维定式。希望对你有启发。
本期文章参考来源:《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:从模型及动力机制来思考现象》
作者:平井孝志;出版社:中国华侨出版社·后浪
原文链接:阻碍深度思考的9个思维定势,转载请注明来源!